2025-09-19
深部腦刺激(DBS)精準干預
深部腦刺激(DBS)作為一種經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(FDA)批準的成熟技術,已成為帕金森病(PD)治療的重要手段。對于那些藥物治療效果不佳、存在難以控制的震顫、明顯運動波動或藥物引起的運動障礙的患者,DBS能顯著改善生活質量。
然而,DBS治療的成功離不開精準的患者選擇、合適的靶點定位、先進的硬件支持以及個性化的編程策略。今天,我們就來詳細解讀這一技術如何為帕金森病患者帶來希望。
誰適合接受DBS治療
DBS治療的第一步,是通過多學科團隊的全面評估篩選合適的患者。這個團隊通常包括神經科醫生、神經外科醫生、精神科醫生、神經心理學家、康復科醫生,甚至社會工作者,他們共同評估手術的風險與收益,確立治療目標。
圖一:DBS患者選擇過程的工作流程:DBS的潛在考慮首先在臨床上啟動。下一步是由神經科醫生、神經外科醫生、精神科醫生、神經心理學家、康復學科和社會工作者組成的團隊進行跨學科評估,以討論個體患者的風險和益處,提供教育并最終確定候選資格。所選候選人的最后一步是安排手術。
核心評估標準
臨床上,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可參考“5-2-1標準”:每天需口服左旋多巴≥5次,同時每天有≥2小時的“關”期癥狀和≥1小時的困擾性運動障礙。此外,對藥物顯著不耐受、藥物難治性肌張力障礙或運動功能惡化影響就業的患者,也可考慮DBS或其他器械輔助治療(如左旋多巴-卡比多巴輸注泵)。
關鍵考量因素
年齡:生理年齡比實際年齡更重要。雖然多數中心認為70-75歲以下患者更適宜,但研究顯示,75歲以上患者也能從中獲益,且90天并發癥風險與年輕患者相似。
性別與種族:帕金森病在男性中更常見,但女性運動障礙風險更高,且接受DBS的比例偏低,可能與照顧責任、職業職責等有關。種族差異也較明顯,黑人、西班牙裔患者接受DBS的可能性顯著低于白人,需加強針對性咨詢與支持。
左旋多巴反應性:術前左旋多巴激發試驗中,運動評分下降≥30%(尤其50%左右)預示更好預后,尤其對丘腦底核(STN)-DBS患者。但即使反應不佳,若震顫嚴重,DBS仍可能有效。
軸性癥狀:如步態凍結、姿勢異常、言語障礙等,對左旋多巴反應較差。長期隨訪發現,STN-DBS對軸性癥狀的療效可能逐漸減弱,術前評估需謹慎。
非運動癥狀:包括認知、抑郁、睡眠障礙等,雖DBS可能改善部分癥狀,但需提前與患者溝通預期,避免不切實際的期望。
遺傳因素:LRRK2、GBA1等基因突變會影響DBS效果。例如,LRRK2-G2019S變異患者對STN-DBS反應較好,而GBA1突變患者可能面臨術后認知下降風險。
手術時機:EARLY-STIM試驗表明,病程≤4年、出現運動并發癥時早期干預,可預防殘疾、提高生活質量,但需注意排除非典型帕金森綜合征。
圖2:DBS患者選擇涉及的因素包括年齡、性別、種族、左旋多巴反應性、手術考慮的時機、軸向和非運動癥狀負擔、遺傳因素、合并癥和社會支持。
靶點選擇:STN與GPi各有千秋
DBS的療效與靶點選擇密切相關,丘腦底核(STN)和蒼白球內側部(GPi)作為帕金森病深部腦刺激(DBS)的兩大核心靶點,在臨床應用中展現出不同的優勢,同時,其他潛在靶點仍在研究中。
圖3:丘腦底核(STN)和梅毒球內(GPi)是兩個主要的DBS靶標。導致癥狀最佳控制的最佳點位于背外側STN和后腹側GPi。以藍色列出的運動遲緩、強直和震顫癥狀與針對STN和GPi的DBS的發生程度相似。特定靶點的臨床益處以橙色列出。
丘腦底核(STN)的核心優勢
顯著減少多巴胺能藥物劑量:雙側STN刺激可使患者的多巴胺能藥物劑量大幅降低,多數研究中減少幅度達50%以上。例如,在NSTAPS研究中,患者的左旋多巴等效日劑量(LEDD)從基線時的約1200毫克降至3年時的約600毫克;另一項針對49例接受雙側STN-DBS治療的患者的5年前瞻性研究顯示,左旋多巴等效日劑量從基線時的約1400毫克顯著降至5年隨訪時的約500毫克。這種藥物減量能有效解決左旋多巴誘發的過度不自主運動、多巴胺失調綜合征及沖動控制障礙等并發癥,尤其對年輕患者更為重要。
全面改善運動癥狀:STN-DBS對運動遲緩、僵硬、震顫等核心運動癥狀的控制效果顯著。盡管大規模研究表明STN與GPi在運動遲緩與僵硬的長期改善上效果相似,但有研究指出,STN-DBS在關期運動遲緩的改善程度上略優于GPi。
歷史應用優勢:由于早期研究認為雙側STN刺激能更持久地控制癥狀、療效衰減較少,因此在臨床實踐中曾更受青睞。
蒼白球內側部(GPi)的核心優勢
直接抑制異動癥:GPi-DBS能直接且顯著地改善異動癥,改善幅度可達60%至70%,這是STN-DBS未觀察到的效果,因此對異動癥嚴重的患者尤為適用。
對認知和情緒影響較小:相較于STN-DBS,GPi刺激對認知功能(如言語流暢性、visuomotor處理速度)和情緒的負面影響更小,更適合擔心術后認知下降或存在情緒障礙風險的患者。
編程更簡便:GPi靶點的編程方法相對簡單,且與更好地維持步態和認知功能相關,能減少臨床操作的復雜性。
此外,在震顫控制方面,STN和GPi-DBS的效果相當,但部分嚴重震顫患者可能需要聯合腹中間核(Vim)等靶點以增強療效。
靶點定位技術
神經影像學:3T/7TMRI、定量磁敏感圖等提升靶點可視化精度,7TMRI可顯示更小核團;擴散張量成像幫助定位相關白質纖維束,優化刺激效果。
微電極記錄(MER):通過記錄神經元活動確定靶點邊界,結合局部場電位(LFP)分析,提高定位準確性,減少主觀偏差。
精準治療的硬件支撐
深部腦刺激(DBS)硬件的發展是帕金森病精準治療的重要保障。目前,多家廠商的技術競爭推動著設備在精準性和適用性上不斷升級。
電極設計方面,傳統四極電極可覆蓋丘腦底核、蒼白球內側部等常規靶點,但靈活性有限。新型定向電極含16個觸點,中間觸點分為3個120°扇形分段,能精準調控電流方向,降低刺激劑量40%以上,擴大治療窗口,減少并發癥,尤其適合復雜靶點。多觸點線性電極支持多靶點治療,如8觸點電極可同時改善震顫與步態問題。
植入式脈沖發生器(IPG)中,不可充電型壽命3-5年,需頻繁手術更換;可充電型壽命達15年以上,部分型號達25年,能減少手術次數,節省成本,但瘦體型患者可能面臨皮膚糜爛風險。93.8%的用戶認為可充電IPG充電“容易”,每周約需2小時。
多數設備在特定條件下可進行3.0TMRI,部分型號支持“開機掃描”。設備可及性受地域影響,部分系統主要在亞洲銷售,選擇需結合當地條件及醫療團隊熟悉度。
從經驗到智能,精準調控“恰到好處”
DBS編程是優化療效的關鍵,傳統方法依賴經驗,耗時且易過度刺激,如今技術革新正實現“精準劑量”治療。
定向編程通過分段觸點調控電流方向,降低刺激劑量40%以上,減少言語不清等副作用。圖像引導編程結合術前MRI與術后CT構建3D模型,像“GPS”般快速定位參數,將編程時間從45分鐘縮至20分鐘,同時可視化刺激范圍。
遠程編程便捷性顯著,相關平臺支持遠程調整參數,方便偏遠患者,但需注意,患者自我調整可能延長治療時間或增加副作用,需加強教育。
傳感技術是重要突破,新型設備可記錄局部場電位(LFP),其中β頻段反映運動遲緩,γ頻段關聯異動癥,為編程提供客觀依據。自適應DBS(aDBS)能實時監測神經信號,動態調整參數,節能40%-70%,2025年獲批的相關系統適合震顫、運動波動患者,在提升療效的同時減少不必要干預。
DBS邁向精準化、個體化
帕金森病DBS治療的成功,依賴于多學科團隊的精準評估、合適的靶點選擇、先進的硬件支持及智能編程策略。從患者篩選時的生理年齡、遺傳背景考量,到靶點定位的影像與電生理結合,再到硬件的個性化選擇和編程的智能調控,每一步都在向“精準醫療”邁進。
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,DBS將為更多帕金森病患者帶來更安全、有效的治療,改善生活質量。但需注意,治療效果仍需長期隨訪驗證,醫患共同決策、個性化方案制定仍是核心。
//mp.weixin.qq.com/s/JYklb2GMYmpYf1vgobXg5Q